Chinese Trading And Investment Association
MPA体系的总体目标是从以往盯住狭义贷款转为对广义信贷(包括贷款、证券及投资、回购等)实施宏观审慎管理,通过一整套评估指标,构建以逆周期调节为核心、依系统重要性程度差别考量的宏观审慎评估体系。

投资要点:

1. 总结MPA的各个指标,我们发现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偏定性的指标;第二类是一直以来就存在的量化指标,只是在新评估体系下更加严格,其中比较值得一提的是资本充足率,由于MPA体系中对于资本充足率要求更加复杂和严格,加之16年以来信贷大量投放、信用债大量发行对于风险资本消耗较多,可能会对银行信贷投放和信用债投资等行为造成更多约束,可继续关注银行资本充足率情况。

2. 第三类为新规定,主要体现在资产负债情况中。比如,对于中小型银行来说,可以压缩其同业负债占比使得资产负债情况得分更高,再如,银行也可以降低广义信贷增速使得MPA中资产负债情况得分更高,而在季末更加理性的偏短期决策则是通过降低买入返售资产和存放非存款类金融机构款项来压低广义信贷增速,对应的方法就是降低债券回购融出规模或降低作为资金融出方与非银机构进行的同业拆借及同业存放交易。

3. 由于MPA所奖励的差额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会带来一定收益,处在监管红线附近的银行确实有动力通过减少资金融出的方式来谋求MPA考核的奖励。由于理财资金委外需求旺盛,收益要求较高,基金和券商等机构杠杆普遍较高,存在比较大的资金融入的压力。一旦银行融出意愿下降,而其他金融机构的资金融入需求仍在,资金市场就会出现供需失衡的现象,造成资金的紧张。未来如果MPA的奖励与惩罚的相对收益更大,银行甚至有可能会通过降低债券投资等卖出资产的方式来降低广义信贷增速。

4. 分析了季末短期扰动之后,我们再来分析一下相对长期的影响。如果季末持续出现较强扰动,银行机构或将主动提高其备付率,使得季末结构性资金紧张转变为中长期结构性紧张。

5. 周五将进入4月,MPA给银行带来的由于结构性因素导致的资金面紧张情况将会有所缓解,但我们提醒对于4月份的资金面不宜过度乐观,需要关注总量资金的下降。上旬主要关注法定存款准备金上缴对于流动性的负面影响,超储率会下降至2.3%左右;中旬主要关注MLF到期情况,共计5510亿元,超储率会进一步下降至1.9%左右;下旬主要关注财政存款上缴情况。超储率会继续下降至1.7%左右。

6.从总量上来看,4月份的资金呈现逐旬收紧趋势,其中上旬和下旬收紧的因素主要为季节性因素,中旬中的变量主要在于5510亿的MLF到期,央行究竟会续作多大规模?政府首次提出社融目标增速,推出MPA监管体系均显示央行在16年不希望金融机构过多加杠杆,4月份续作规模存在一定不确定性。因此,尽管由于季末扰动消除后,结构性负面影响会有所缓解,资金利率会有所回落,但从资金总量来看,4月份大概率仍会呈现超储收缩的状态,其中尤其需要关注的目标是5510亿MLF到期后央行续作的情况,这将会继续对资金面产生扰动效应,不可对4月份的流动性过分乐观。

一、MPA体系带来资金面结构性紧张

(一)MPA体系:七大方面,季度评估,月度监测

MPA体系的总体目标是从以往盯住狭义贷款转为对广义信贷(包括贷款、证券及投资、回购等)实施宏观审慎管理,通过一整套评估指标,构建以逆周期调节为核心、依系统重要性程度差别考量的宏观审慎评估体系。人民银行及其宏观审慎评估委员会根据季度数据动态评估,引导金融机构广义信贷合理增长,加强系统性风险防范。

MPA评估对象分为全国性系统重要性机构(N-SIFIs)、区域性系统重要性机构(R-SIFIs)、普通机构(CFIs)。

MPA一季度一评,通过持续评估对信贷投放形成事前引导。同时,货币信贷部门应对金融机构行为加强事中监测,对相关指标按月监测,发现苗头及时预警,引导金融机构加强自我约束和自律管理,必要时进行窗口指导。

MPA的指标体系包括资本和杠杆情况、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性、定价行为、资产质量、外债风险和信贷政策执行七个方面,根据我们和市场人士的沟通,大概了解MPA可能涉及到的指标包括资本充足率、广义信贷、委托贷款、同业负债、利率定价、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等指标。

(二)MPA分项指标与银行执行情况:整体满足监管要求,部分银行个别指标存在压力

1、资本和杠杆情况

该层面主要考察两个指标。其中最重要的指标在于资本充足率,MPA要求其不低于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在此前,银监会曾公布过有关资本充足率指标的6年过渡期计划。

从银监会公布的15年 12月数据来看,目前无论是从总量来看,还是分金融机构类别来看,均已经满足了银监会2018年底的要求。例如商业银行整体资本充足率为13.5%,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1.3%,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9%;分类别来看的话,各类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也均在11%以上,整体压力并不大。

但值得注意的是,进入16年之后信贷投放明显加快,对于资本充足率消耗力度有所增加,如果监管对于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更加严格可能会对银行投放信贷或购买信用债等行为产生更大约束。

另一个指标为杠杆率。我们利用商业银行一级资本净额除以商业银行总资产进行计算,可以发现该比值在14年之后持续保持在6%以上,且呈现上升趋势,15年12月该比值在7.3%,对于银行的整体约束压力不大。

2、资产负债情况

资产负债情况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广义信贷。监管所考察的广义信贷增速是指法人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中的各项贷款、债券投资、股权及其他投资、买入返售资产、存放非存款类金融机构款项余额的同比增速。我们首先利用金融机构信贷收支表来计算这一指标,即加总各项贷款、债券投资和股权及其他投资三项。为了口径可比,我们暂时从各项贷款中剔除15年之后非银贷款。对比广义信贷增速的定义可发现,该方法没有考虑买入返售资产和存放非存款类金融机构项余额增速,在近年同业业务规模扩张速度较快的背景下,该方法有可能会低估广义信贷的增速,但为了计算简便,我们先不考虑这个问题。我们发现,自15年开始,该项指标持续上升,16年2月达到23.8%的增速,高于M2目标增速13%大约10.8%左右。整体来看压力并不巨大。

为什么15年之后广义信贷增速出现了明显提升?将广义信贷增速分解则可发现,贷款增速相对平稳,一直保持13%-15%的增速;债券投资增速一直小幅提高,从14年开始从10%左右的增速提高到目前30%左右的增速;股权及其他投资增速出现大幅度提高,2016年2月增速已经达到了116.6%。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广义信贷增速上升过快的主要原因在于债券投资增速的小幅提升和股权及其他投资的大幅提升。

我们再把买入返售资产和存放非存款类金融机构款项余额纳入到广义信贷增速中进行考虑,由于数据问题,我们只能计算16年以来的增速情况,从2月数据来看,四家大型商业银行增速为13.4%,高于M2目标增速0.4%;中资全国性大型商业银行增速为17.8%,高于M2目标增速4.8%;中资全国性中小银行增速为27.9%,高于M2目标增速14.9%。整体压力可控。

如果我们单独考察买入返售资产增速的话则会发现各类金融机构有所分化,四家大型商业银行16年2月增速为70.6%,中资全国性大型商业银行增速为19.6%,中资全国性中小银行增速为-35.7%。中小银行增速大幅下降可能与监管部门对于同业科目购买非标的限制有关,而大型商业银行增速较快则可能与四大行作为资金融出方投放了大量债券回购规模有关。

资产负债情况中次重要的指标是同业负债占比情况。指法人机构同业拆入、同业借款、同业代付、同业存放、卖出回购等同业负债项目扣除结算性同业存款后的同业融入余额在总负债中的占比。由于同业存单目前记录在银行的债券发行科目里,暂不纳入同业负债。

我们继续按照信贷收支表进行分析,将各类银行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往来(来源方)、卖出回购资产加总,与其资金来源总量计算占比,可以发现根据16年2月数据显示,四家大型银行的同业负债占比约为8.8%,中资全国性大型银行的同业负债占比约为9.0%,压力不大;但中资全国性中小型银行的同业负债占比高达25.1%,存在一定压力。

资产负债情况中第三个指标是委托贷款增速。指由金融机构根据委托人确定的贷款对象、用途、金额、期限、利率等向境内实体经济代为发放、监督使用并协助收回的一般委托贷款的同比增速。我们从社融数据中的委托贷款存量来看,13年委托贷款增速快速上升,一度达到了60%的增速,在14年之后由于监管趋严有所下降,从15年下半年开始稳定在20%左右的增速水平。16年2月委托贷款增速为19.4%,高于M2目标增速13%大约6.4%,有一定压力,但整体压力并不大。

3、流动性

流动性中最重要的指标为流动性覆盖率,我们曾在专题报告《银行资产负债表“庖丁解牛”之贷款篇——2015年华创债券流动性研究报告专题二》介绍过银行的相关监管指标,其中流动性覆盖率的要求为:要求银行优质流动性资产/未来30日内资金净流出在2018年底之前达到100%,同时在过渡期内应当于2014年底、2015年底、2016年底及2017年底前分别达到60%、70%、80%、90%。目前执行情况良好,并无太大压力。

与流动性覆盖率重要性相当的指标为净稳定资金比例,即可用的稳定资金/业务所需的稳定资金,目前监管要求是大于100%。另外一个指标是遵守准备金制度情况,属于定性考核。

4、定价行为

定价行为主要指利率定价行为符合市场竞争秩序要求,也属于定性指标。

5、资产质量

资产质量层面主要考察两个指标,不良贷款率和拨备覆盖率。从13年年底开始,确实存在不良贷款率逐渐上升,拨备覆盖率逐渐下降的趋势。但根据15年年底最新数据,目前不良贷款率为1.67%,拨备覆盖率为181.78%,与监管要求的不高于5%和不低于150%仍有一定距离,整体压力不大。个别银行存在不达标的可能性。

6、外债风险

该层面主要考察外债风险加权余额,由于并非所有银行均参与跨境融资业务,所以该项指标整体影响不大。

7、信贷政策执行

该层面主要考察一个主要指标——信贷执行情况和一个次要指标——央行资金运用情况,均属于定性指标。

(三)MPA体系的奖励与惩罚:差别准备金利率

根据我们与银行的沟通,MPA体系目前的奖励与惩罚主要是通过差别准备金利率来实施的。我们假设在MPA评估中比较出色,可以获得0.2倍左右的法定准备金利率奖励,那么可以多获得的收益率为1.62%*0.2=0.324%;如果在极端情况下,可以获得0.6倍左右 的法定准备金利率奖励,那么可以多获得的收益率为1.62%*0.6%=0.972%。

(四)MPA体系对于银行的影响:银行融出资金意愿下降,造成流动性结构性紧张

总结MPA的各个指标,我们发现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偏定性的指标,比如定价行为、信贷政策执行等等,对于金融机构来讲,可能一直以来执行良好。第二类是一直以来就存在的量化指标,只是在新评估体系下更加严格,比如资本和杠杆情况、流动性、资产质量等等,但由于银行距离监管红线距离普遍较远,对银行影响可能不大。其中比较值得一提的是资本充足率,由于MPA体系中对于资本充足率要求更加复杂和严格,加之16年以来信贷大量投放、信用债大量发行对于风险资本消耗较多,可能会对银行信贷投放和信用债投资等行为造成更多约束,可继续关注银行资本充足率情况。

第三类为新规定,主要体现在资产负债情况中。这可能会对银行资产负债行为产生更多影响,同时也是银行最容易通过短期行为进行改变,使其更加符合MPA要求的指标。比如,对于中小型银行来说,可以压缩其同业负债占比使得资产负债情况得分更高,一方面可以扩大其他负债占比,比如增加债券发行,包括同业存单的发行,一方面可以通过资产负债表缩表的方式,通过同时减少资产和同业负债来压缩同业负债占比,比如降低债券杠杆等等。

再如,银行也可以降低广义信贷增速使得MPA中资产负债情况得分更高。由于广义信贷主要包括各项贷款、债券投资、股权及其他投资、买入返售资产、存放非存款类金融机构款项余额几大类,我们在此前报告中曾经做出过分析,贷款、债券投资增加相对平稳,短期内不容易出现大幅度下降,而股权及其他投资主要对应同业投资,期限相对较长,因此银行中长期的选择可能是通过降低同业投资或债券投资规模来降低广义信贷增速,而在季末更加理性的偏短期决策则是通过降低买入返售资产和存放非存款类金融机构款项来压低广义信贷增速,对应的方法就是降低债券回购融出规模或降低作为资金融出方与非银机构进行的同业拆借及同业存放交易。

我们现在需要考虑的情况是,银行有没有动力压低广义信贷增速以获取更高的MPA评分,来放弃买入返售资产或同业拆借的收益呢?对于处在MPA监管红线附近的机构来说,确实存在这样一种动力。我们做一个对比,我们在上文中计算过MPA所奖励的差额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的收益,我们假设奖励分别为0.1,0.2和0.6,奖励收益分别为0.16%、0.32%和0.49%,考虑到MPA目前为季度考核,那么实际获得的绝对收益率在三种不同假设情况下分别为0.04%、0.08%和0.24%。如果我们用相同的资金去放回购,我们假设资金利率为3%,可以获得3%的年化收益,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MPA为季度考核,在度过季末这个时点后,我们依然可以把买入返售、同业拆借等业务规模恢复到“正常”水平。我们假设为了应对季度考核,提前5天开始回收资产,那么这5天所损失的绝对收益为0.04%,与假设的最低奖励一致。如果奖励更高,或者说银行减少回收资产的时间长度,都可以有所获利。因此,处在监管红线附近的银行确实有动力通过减少资金融出的方式来谋求MPA考核的奖励。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认为银行为了满足MPA考核,存在减少作为资金融出方的买入返售、非银同业拆借存放等规模来压低广义信贷增速的动力。但另一方面我们需要考虑的是,由于理财资金委外需求旺盛,收益要求较高,基金和券商等机构杠杆普遍较高,存在比较大的资金融入的压力。事实上,我们观察央行公布的季度金融机构资金净融入融出规模就可以看到,自15年二季度开始,其他金融机构的资金净融入额出现大幅上升,而银行的资金净融出额同样出现大幅上升。一旦银行融出意愿下降,而其他金融机构的资金融入需求仍在,资金市场就会出现供需失衡的现象,造成资金的紧张。

这与以前的季末揽存的行为非常相似。为了满足存贷比等考核指标,银行向基金、理财等“批发”存款,存在月(季)末大额转入银行,次月(季)初大额转出银行的现象,造成月(季)末时点统计的超储率和存款虚高,将会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上缴的方式抽紧流动性,造成季末流动性紧张。改为日均考核及淡化存贷比考核后,季末揽存现象有所弱化,但在上述分析下,银行又会出现在季末通过收回回购、非银同业存放和拆借等方式来降低其广义信贷增速,同样也会造成季末流动性紧张。值得注意的是,一旦MPA的奖励与惩罚的相对收益更大,银行甚至有可能会通过降低债券投资等卖出资产的方式来降低广义信贷增速。

分析了季末短期扰动之后,我们再来分析一下相对长期的影响。如果季末持续出现较强扰动,银行机构将会提高其备付率,使得季末结构性资金紧张转变为中长期结构性紧张。比如我们已经看到,四大行在今年1-2月份存放中央银行存款出现了明显增加,同时买入返售资产规模出现了明显下降,反映四大行主动提高了备付。这个现象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我们看到在13年钱荒之后,四大行也曾经主动提高了备付,成为资金持续紧张的因素之一。因此,我们需要警惕,如果银行预期资金在季度末会有较大波动,可能会提前提高备付来应对这种波动,最终将会使得在超储率不变的情况下,资金中枢反而有上行风险。

二、度过季度结构性资金紧张后,4月又将面临总量资金下降

周五将进入4月,MPA给银行带来的由于结构性因素导致的资金面紧张情况将会有所缓解,但我们提醒对于4月份的资金面不宜过度乐观,需要关注总量资金的下降。

我们把影响超储变动的因素分解为五方面:外汇占款、财政存款、央行投放、现金变动、法定存款准备金变动。根据季节性和趋势性因素考虑,外汇占款恐将继续下滑,财政存款面临上缴压力 ,央行投放方面需要关注到期续作问题,现金和法定存款准备金按照历史季节性因素3月底应该是个高峰,历史上相对于3月底会出现小幅度下降,但央行升级为MPA监管之后,3月末银行揽存压力有所减轻,收缩资产压力反而有所加大,上述历史规律有可能被打破。

具体分旬度来看,我们关注:

上旬主要关注法定存款准备金上缴对于流动性的负面影响。假设3月份新增贷款为1.2万亿的话,每旬对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影响可能在2000亿左右,再假设外汇占款每旬出现500亿的下降 ,超储率会下降至2.3%左右;

中旬主要关注MLF到期情况。4月19日有3个月3280亿元MLF到期,21日有3个月1175亿、6个月1055亿元MLF到期,共计5510亿元,继续假设外汇占款每旬出现500亿的下降,超储率会进一步下降至1.9%左右;

下旬主要关注财政存款上缴情况。4月需要缴一季度税,通常发生在下旬,季节性规律在4000亿左右,继续假设外汇占款每旬出现500亿的下降,超储率会继续下降至1.7%左右。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出,从总量上来看,4月份的资金呈现逐旬收紧趋势,其中上旬和下旬收紧的因素主要为季节性因素,中旬中的变量主要在于5510亿的MLF到期,央行究竟会续作多大规模?我们在3月16日的专题报告《2月央行资产负债表剖析:降准超储反弹后自然回落,关注广义信贷宏观审慎政策—华创债券流动性专题报告3-16》中曾经分析,政府首次提出社融目标增速,推出MPA监管体系均显示央行在16年不希望金融机构过多加杠杆,因此在投放流动性方面从15年的“放水”微调为16年的“补水”,因此4月份续作规模存在一定不确定性,即使5510亿元全部续作,超储率也会自然下降至2.2%左右,考虑到银行有提高备付动力,整体资金面并不算宽松。如果续作缩水,银行的超储率将会下降至更低水平。因此,尽管由于季末扰动消除后,结构性负面影响会有所缓解,资金利率会有所回落,但从资金总量来看,4月份大概率仍会呈现超储收缩的状态,其中尤其需要关注的目标是5510亿MLF到期后央行续作的情况,这将会继续对资金面产生扰动效应,不可对4月份的流动性过分乐观。


Member

We will help you advance your career!

 Log In   Sign Up